风电寒潮中受伤的另一个群体是风力发电企业。受今年经济增速放缓,全社会用电量回落的影响,电力企业日子已不好过。“弃风”问题更是给它们雪上加霜,发出来电若上不了网等于无钱可赚,只好让风机闲置,这对前期投入较高的风电企业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由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全球风能理事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风电“弃风”比例超过12%,相当于330万吨标煤的损失。风电企业因为限电弃风损失达50亿以上,约占风电行业盈利水平的50%。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风电场“弃风”程度比去年同期有所缓解,却仍不容乐观。
2012已接近尾声,风电寒冬却仍在继续。
弃风:这是病,得治!
中国的风电用短短5年就走完了欧美国家15年的发展历程,2012年,两次统计数据的发布振奋人心:2月,世界风能协会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德馨在“2012天津风电产业创新论坛”上表示,2011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接近18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6500万千瓦,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风电设备制造大国和风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8月,国家电网[微博]公司宣布:截至今年6月,我国并网风电达到5258万千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毋庸置疑,中国已成为“风电大国”,然而“大国”在迅速崛起后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使得“风电大国”与“风电强国”之间仍有一定距离。
并网和消纳不畅已成为长期制约风电发展的瓶颈,国网认为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首先,由于风电本身“波动性、间歇性”的特点,时大时小难以预测,对电网安全有一定的威胁,需要调峰电源来“削峰填谷”。然而,我国风力集中的“三北”地区电源结构单一,缺乏“调峰”的角色。
其次,风电和电网的规划不够衔接,我国风资源集中、规模大,远离负荷中心,就地消纳市场有限。而电网工程的建设工期比风电厂长很多,近年来我国风电高速发展使得许多地区电网建设难以跟上。
对此,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撰文表示,风电遇到的问题,不是风电本身发展过快,而是电网企业拖了后腿。“如果我们的电网是坚强的,那么这一点点电在全国很快就抹平了,不存在什么波动,什么影响,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他指出:第一,“风电不是优质电源,只能在电网中占不超过10%的比例,否则影响电网安全”的说法是一个误区,也是一些人不积极接受风电的托词;第二,风电的外送被电网规划绑架了,外送电输电线路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全国风电企业因电网限电损失的电量约为2.96亿千瓦时,而2011年限电量已超过15亿千瓦时,约占风电总发电量的12%。其中,五大发电集团累计弃风又占到弃风总量的90% 以上。
中国风电一度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被认为是造成当下风电设备企业经营困境的罪魁祸首。2005年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令地方政府和企业一哄而上,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估计在30吉瓦(GW)~35吉瓦之间,产能过剩率在50%以上。为遏制风电“野蛮生长”,国家能源局去年以来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省区市严格执行风电项目核准计划,不得擅自核准计划外风电项目。对于风电弃风超过20%的地区,原则上不得安排新的风电项目建设。受风电紧缩政策影响,中国风电行业进入调整期。
综上所述,业内将矛头指向“风电盲目扩张”和“电网企业限电”。无论如何,“弃风”,这是病,得治!
风继续吹:下一轮机遇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