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中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恶性低价竞争,必须遏制这种趋势,不然大家都得死。” 施鹏飞说。
顽疾待解
“风电行业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弃风’、电网消纳的问题。”施鹏飞向新华能源记者表示。
由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全球风能理事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风电“弃风”比例超过12%,相当于330万吨标煤的损失。风电企业因为限电弃风损失达50亿以上,约占风电行业盈利水平的50%。
弃风问题由来已久,施鹏飞认为原因是中国前一阶段风电装机量较大,而后续的风电送出和调峰跟不上。“风本身具有波动性,有风的时候不一定有需求,有需求时没有风,这两个很难配上,需要调峰;另外,负荷可能比较远,需要远距离输送。这些问题在前一阶段的发展和规划中没有协调到位,因为不知道风电发展得这么快。”
风电“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累计并网运行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施鹏飞坦言,对“1亿”这个数字兴趣不大,“190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才是实质的。“装机不发电就没有用,所以我现在关注的是1900亿千瓦时的电量到2015年是不是真的能够发出来,送出去,真正消纳掉。”而根据现在弃风的情况,可能一个亿千瓦的装机容量必须得超过,才能满足1900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
并网和消纳不畅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中国风电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寻求质变
如何破解风电难题?解决风电“并网消纳”问题成为当务之急。目前中国风电电网装机规模世界第一,但有些地方仍存在弃风现象,这反映了传统能源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的需要。要加强电力系统建设,扩大配置风能资源的范围,建立更大区域的电力市场,推动风电在更大的电力市场中消纳,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一个长期、全面的电网消纳规划,需要电网公司和风电制造商的共同协作。
其次,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应该完善。在刚刚结束的国际风能大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要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完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促进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这里提到的电力配额制,是指按各地电力消费总量来规定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新能源发展政策,同时也是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解决风电“弃风”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配额制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调整,即为了平衡地区间发展,避免浪费,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
施鹏飞分析称,“现今,中国风电场的开发能力很强,下一步就是从规划上来解决电力送出的问题,即电网消纳的规划。再进一步就是配额制,就更复杂了,对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法中叫做‘保障性全额收购’。”
地方和企业对风电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回归理性,不要追求机组的单机容量,不能只追求速度和批量。盲目扩张,只会让风电行业更加举步维艰。面对行业发展速度放缓,风电企业更要借机加强公司精细化管理,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持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和服务,为客户创造新的市场机会,相信此轮调整之后,真正有实力的风电企业将迎来下一轮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