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陆上风电开发成本大约在0.45-0.6元/千瓦时,风电在电力结构中比重的逐步增加,恰恰是建立在风电度电成本已接近火电成本基础之上,即从经济角度具备了产业化开发价值。由此类推,设备招标体制也应以预期度电成本作为设备中标的主要依据,即根据风场实测的风频曲线,各个厂商估算其投资设备的年发电量和总投资,继而推算其设备的预期度电价格,并对业主做出发电量承诺,由此作为评标依据,价低者中标。
据记者了解,提出度电成本报价的企业不止三一电气一家,而且欧美国家的“谈判制”风电招标,度电成本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因为这可以直接准确衡量风电场的投资收益并引导设备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
可操作性是关键
风电机组每千瓦造价一目了然,而度电成本要结合功率曲线、可利用率、预期发电量、可靠性、风场资源等因素在20年的寿命期综合计算,既加大了工作量又平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在实际中有没有可操作性?
其实,度电成本的计算并非新事物,国家能源局组织特许权招标项目时,中标原则是开发商报电价,低者中标,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必然要计算风电场的度电成本。
应记者要求,三一电气就某一风电场给出了其度电成本报价。
以大唐新能源吉林一个48兆瓦风电场为例,其8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5.5米/秒,属于典型的瑞利分布(统计学中的一种现象,其他如人的身高、智力等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种不同的机型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数据如下:(如表2)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若采用现行中标评价体制,即最低价中标原则,SE11020III风机不具备任何优势,因为其首次投资比SE9320风机增加了2665万,投资额增加了7.5%,但SE11020III因采用三一电气最新技术,其年满发小时数和发电量均比SE9320风机增加35%,20年的净收益增加了41079元,增幅为51%,这些“增加”在风机的单位千瓦造价中无法体现,但在度电成本报价中就能看出端倪了,从表中数据计算,其度电成本降低了0.05元/千瓦时,降幅达到22.7%,在投资额仅仅增加7.5%的基础上,收益增加了51%。从这个角度看度电成本报价似乎是中更加理性的招标体制,但风电设备商的客户业主买不买账呢?
风电场开发商买账吗?
风电招标体制是不是能从单位千瓦报价过渡到度电成本报价,最重要的是客户认可不认可。记者为此采访了龙源电力,该公司具有19年的新能源开发历史,其风电装机容量目前处于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龙源电力副总经理张宝全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目前,中标龙源电力的风电机组,单位千瓦报价已不占主导地位,我们倾向于综合考虑,度电成本是一个重要方面,风机的历史运行情况、可利用率、功率曲线是权重较大的几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