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基地建设成果显著。市区联手共同培育了闵行、浦东、奉贤等区域的一批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闵行区建设浦江高科技园“太阳谷”、紫竹新能源产业研发基地,浦东建设张江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临港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奉贤、金山、青浦等区也积极招商引资。理想能源、纳锋新能源、吉富通用、汉虹等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尚德、晶澳、中电等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华锐风电、华仪风电和西门子风电,林洋公司逆变器和流体钒电池等项目在各新能源基地落户并形成了产业规模。
4.示范应用率先起步。太阳能电池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要场馆、虹桥交通枢纽等得到大规模应用。3兆瓦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在东海大桥示范运行。20千瓦/40千瓦时钒电池储能系统在崇明前卫村示范运行,航天电源磷酸铁锂电池率先进入轨道交通领域示范应用。
上海新能源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瓶颈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太阳能核心装备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大型风机的自主设计制造刚刚起步,核电关键设计技术和控制系统的本土化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二是国内外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集聚。目前国内已经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尽管一些龙头企业增加了对上海的投资,利用上海综合优势,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但公司总部大都仍在外地。三是总集成总承包有待进一步培育。目前上海新能源企业主要从事整机和零部件的制造,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商务成本不断上升,需要上海企业拓展融合项目投资、研发设计、产品制造、运输安装和运行维护的业务领域。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1.加快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潮流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能源的依赖日益严重,能源的供需矛盾愈演愈烈,由此产生的危机不断加剧。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类能源仍然是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在过去100多年里发达国家消耗了地球上的大量能源资源,实现了工业化;当前,发展中国家正在步入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必然持续增加(见表1),给全球能源供应体系增加了巨大压力,化石类能源的储采比正在大幅下降,化石类能源消费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发生的频度明显增加,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因此,发展新能源、打造低碳经济、注重绿色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也是各国战略竞争的一个焦点。特别是为了应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近两年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技术进步趋势、应对危机、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
2.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当今名国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当前,世界各国在发展新能源,推进低碳经济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斥巨资投入新能源发展。2009年2月美国通过的《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将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作为核心内容,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支持电网改造、建设智能电网,力争到2030年缩减35%以上的石油消费。2009年7月英国政府也公布了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提出了“低碳工业战略”和“国际市场战略”,明确优先扶持核电、可再生能源及清洁汽车产业发展,到2020年英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将达1000亿英镑。同年4月日本公布了经济刺激计划,投资的核心内容是新能源,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到2020年日本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组织编写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由能源科学需求、能源科学任务、能源技术选择、研发计划、政策与资源保障等要素组成,十多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主要经济体都已制定了路线图,用于指导本国能源发展的科学规划、预测以及能源政策的制定。如澳大利亚和欧盟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路线图,美、英、法、日、加、瑞士、韩国、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的第四代核能系统技术路线图,日本的2030年能源战略技术路线图和2100年能源战略科技路线图,澳大利亚的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和储存研发与示范科技路线图。我国科技部和科学院、工程院等也已组织开展到2050年的能源科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