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借鉴的经验
欧洲开发模式是可以给我们借鉴经验的,除了风场开发,技术就是基础,各式各样的基础形式不需要太多介绍它的优势和劣势。但是欧洲的海上风电在这么好的资源的情况下,也不赚钱,还有很多企业发生破产。举几个案例,这两年,尤其德国和丹麦,在荷兰的风场,频频发生倒闭的现象,这个是海上风场开发造成的恶果。德国最大的私人风能开发商,拥有海上70%的海上风力开发,去年年底也宣布破产。像德国这种风资源在4500小时的国家,风电企业还频频破产,问题在哪里,很典型的,这给中国海上风电很大的启示。
德国做这样的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建造,船厂不具有价值,船厂吊具达不到这么高的要求。所以分了3个船厂建造。一个船厂建造地下这一块,一个船厂建造中间这一块,然后两个船厂把建造的东西拉到第三个船厂进行拼装,这样的一个过程,900多吨钢结构,分几批制造,分批存储,成本自然就上去了。整个在欧洲的采购成本,钢结构900吨,一共450万欧元,对中国来说,200万欧元都可以完成。
中国风电制造业与欧洲海上风电的合作和双赢
对中国制造业来说,真正的机会是如果欧洲海上风电要健康发展就一定要中国企业参与进来。中国的制造业,从风机到钢结构制造,再到海上安装,甚至运营维护,将来要进入欧洲市场,对全世界海上风电来说也是好事,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上海电气跟西门子的合作,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市场经济,有这样一个竞争肯定对这个市场有好处。但是对真正的企业来说,作为广大风电制造企业,要思考目标在哪里。在中国国内市场不是竞争,是合作,眼光要看远,中国这个市场只是演练的试验田,将来要联合作战,把中国的产品推到欧洲去。
钢结构在欧洲是5000欧元到5500欧元一吨,在中国船厂1万元到13000元人民币的钢结构成本都是很受欢迎的。欧洲的人工也是非常贵的,如果船离的距离比较远,这方面的成本基本上是按照每天安装成本50万人民币的价格。
现在全世界的海上风电市场,等待我们中国企业的加入,不管是英国、德国、还是其他的国家。这些海上风场一定要中国企业的介入,才可以把它成本降下来,这样也有利于我们自己的企业发展。中国的业主,投资商,包括政府,对中国的制造业不要太苛刻。现在就说可利用率不能低于98%,这已经是很苛刻的条件。要看长远,只有国内制造业发展了,才可以走向欧洲。中国第一个大型风机安装到挪威做一个测试,挪威政府付出了45%的经费,也有很多人愿意无偿的进行资助,原因是挪威有很多风机都是挪威生产的,当地政府希望有亚洲的企业进入到欧洲的市场,对西门子来说肯定是很有压力,这样市场化一来西门子也会开率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价钱。挪威政府觉得这个是对国家是有利的,现在无偿投几个亿也很值。对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政府也需要这样的大智慧,扶持中国的企业,一起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