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风电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风电企业在技术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内市场相对饱和,新能源行业反内卷正在有效推进。近年来,我国风电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机遇背后隐藏着诸多痛点。本文将结合行业现状及本律师团队近两年陪同风电企业出海的实践经验,探讨中国风电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并探索破局之道。
来源:能源法律观察
作者: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 能源与自然资源行业组 负责人 司军艳
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 能源与自然资源行业组 组员 田思源
一、中国风电企业出海的机遇与背景
(一)全球风电市场潜力巨大
全球风电市场正以迅猛的态势增长,欧洲、亚太、南美和非洲等地区都是潜力十足的 “蓝海”。欧洲风电市场增长势头强劲,2024 年新增装机容量达 16.4GW,其中欧盟27国新增 12.9GW,预计 2025-2030 年还将新增 187GW。亚太地区同样不容小觑,沙特的 “2030 愿景” 计划实现100-130GW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风能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南美地区,巴西的海上风电装机潜力超过 1200GW,预计到 2050 年开发 96GW。这些数据无不彰显着全球风电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中国风电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然而,机遇之地亦是风险与挑战并存之地。尤其在欧洲等成熟市场,虽然需求旺盛,但竞争格局已高度集中,欧洲本土巨头(如 Vestas, Siemens Gamesa, Orsted 等)凭借数十年的深耕,在品牌影响力、本地化运营、标准理解、政府及社区关系、融资渠道等方面构筑了难以撼动的先发优势和竞争壁垒。中国企业的技术和成本优势,需要跨越重重障碍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份额。
(二)技术迭代与产业协同提升竞争力,但出海经验短板显著
中国风电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大容量风机、智能控制系统以及海上风电的固定基础、漂浮基础等核心技术与工程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显著增强了我国风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形成了完整的协同体系,为出海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比如通过中欧浮式风电产业链协作机制等平台,促进技术分享、联合建设、规模应用和全球推广,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互补,提升中国风电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然而,出海之路远非简单输出技术产品那般坦荡。对于复杂的国际项目规则、差异巨大的本土化要求(如本地成分要求)、严格的欧盟及其成员国外国补贴审查(Foreign Subsidies Regulation, FSR)及国家安全审查机制、繁复多变的环境与社会合规(ESG)标准、项目融资的结构性难题以及精细的属地化运营管理等关键环节,中国风电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这种经验上的短板,已导致多家企业在高潜力市场遭遇了巨额损失与声誉打击,教训惨痛,深刻揭示了对目标市场准入规则理解的深度、文件准备的精度及对当地特殊合规要求敏感性的缺失所带来的巨大财务和法律风险。
二、中国风电企业出海的痛点
中国风电企业出海,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征程,而是一个涵盖前期开发、中期建设运营到后期退出的完整流程,且在这一全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蕴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这些痛点并非孤立存在,前期的法律合规疏漏可能为建设运营埋下隐患,而运营中的争议处理不当又会加剧退出阶段的风险,形成连锁反应。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这些痛点的具体表现与影响,接下来将结合一个个真实案例,深入剖析各阶段的核心问题,为破局找到精准的切入点。
(一)前期项目开发阶段:准入与并购风险
东道国法律环境复杂
一则法国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11年,法国启动海上风电项目招标,计划投资10亿欧元建设6GW风电设施。但由于招标机制缺乏技术与环境基础研究,引发了多起诉讼。环保组织、地方居民、未中标企业及渔民团体纷纷起诉,指责招标过程不透明、环境影响评估不足等问题。这直接导致项目开工推迟至2022年,项目推进严重受阻。
这一案例深刻启示我们,企业在出海时必须高度重视东道国的法律环境与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确保项目合规推进。在项目前期,要充分评估法律风险,与当地政府、社区和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避免因法律问题导致项目延误或失败。
(二)建设运营阶段:工程与运营争议
1.跨境工程合规争议
美国某公司与上海某公司的合同纠纷颇具代表性。上海某公司负责为美国某公司的北海海上风电项目制造单柱基础(MP)和过渡段(TP),需满足合同规格和25年使用要求。然而,货物到港时发现焊接缺陷,美国某公司索赔返修成本,上海某公司则认为只要满足承载需求即已履约。双方在焊接标准、质量检测流程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最终导致项目进度延误,增加了双方的经济负担。
这警示我们,跨境工程合同需明确使用环境、寿命、维护要求等定义,设定关键部件技术标准与检验流程,并预设缺陷返修责任划分与补救机制,避免事后复杂争议。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邀请专业律师参与,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避免因条款和技术标准模糊导致的法律纠纷。
2.运营阶段的政策风险
当地国政策的突变往往让企业措手不及。如2023年1月1日起,英国对海上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企业的超额利润征收 45%“暴利税”。这一政策主要针对少数大企业,需满足销售价格超75英镑/兆瓦时、一定时期发电量超1万兆瓦时、超额利润超1000万英镑等条件。此外,2023 年挪威某公司获得拜登政府批准的风电场项目,预计2027 年投入运营。但2025年1月特朗普上台后,下令审查海上风电许可和租赁,指责前任政府审批仓促,该公司目前正积极与美国政府交涉,前景不明朗。
因此,出海企业必须密切关注政策变化趋势,提前规划,确保合同设计合理,明确执行路径,降低风险。在项目前期,充分评估目标市场的政策稳定性,分析政策潜在变化的可能,新出海企业应当与当地政府和其他出海的能源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政策变化,调整项目策略。
3.环保与ESG合规
法国卢纳斯小镇某风电场因致鸟类和蝙蝠死亡引发争议,2021 年被法院下令拆除项目。开发商上诉,但 2023 年上诉法院维持原判,要求 2024 年中前拆除,否则每日罚款 3000 欧元。该风电场在建设初期未充分评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项目运营后遭到环保组织和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最终给开发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一案例提醒出海的能源企业,必须重视当地生态保护立法与ESG合规,完善环境评估,推动清洁能源与生态平衡发展。在项目前期,应进行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估,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确保项目符合当地环保要求,并需精准测算相关生态保护措施和ESG合规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同时,与环保组织和当地社区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三)退出阶段:退出与争议解决风险
美国某公司在波兰投资建设风电项目,并与波兰国营能源公司签订长期购电合约。然而,后来波兰国营公司意图解除长期购电合同,启动清算程序,同时处置了项目重要资产。该美国公司起诉后,在波兰法院胜诉,但对方拒绝执行判决。无奈之下,美国公司依据美波双边投资条约向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提起国际仲裁,索赔约7亿美元。
这充分展示了出海的风电企业在退出阶段可能面临的复杂政治环境和法律问题及争议解决风险。企业在退出阶段必须提前规划,确保合同设计合理,明确执行路径,降低风险。特别是在签订长期合同或涉及重大资产交易时,应充分考虑退出机制和争议解决条款,确保在项目结束时能够顺利收回投资并解决潜在的法律纠纷。
三、破局之道:法律护航与创新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风电企业出海需要构建全面的法律护航体系,同时通过创新合作商业模式提升竞争力,发挥生态链一起出海的优势,实现产业协同出海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具体的破局策略:
(一)构建全球化合规体系与优化合同管理
企业应设立 “国际合规中心”,整合各类合规要求,如 FCPA、EAR、GDPR、ESG、供应链等,并建立目标市场的法律、政策、文化禁忌数据库。同时,注重合同条款的明确性和精细化,特别是针对 EPC/BOO 等项目模式,设计包括政策变更、主权豁免等在内的风险分担条款。推广 DAB 机制,试点 “调解 + 仲裁” 组合模式,强化国际仲裁研究与中方主导力,确保在争议发生时能够高效解决。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标准协同
在全球化竞争中,中国风电企业出海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标准协同。企业应积极进行海外专利布局,覆盖欧美及新兴市场,提前锁定技术优势,防范侵权风险。同时,警惕NPE风险,建立预警机制,通过无效宣告、和解或交叉许可等方式应对侵权诉讼。此外,企业要推动风电产品与标准的国际认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将中国技术融入国际体系。通过获取IEC、ISO等权威认证,确保产品符合国际要求,增强市场信任度。这不仅能提升中国风电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更是产业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三)创新金融与投融资模式,延伸服务价值
企业应与东道国开发银行、主权基金等合作,拓展本地融资渠道,降低融资与政治风险。利用 “一带一路” 基金、金砖开发银行等多边合作机制,组合多方资源,实现 “混合融资”。同时,制定参考 FIDIC 但适配风电行业的 O&M 合同范本,明确数据权属、传输合规路径、商业化收益机制,为智能化服务赋能。
(四)强化 ESG 与绿色供应链合规,推动本地化管理
企业应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又适配中国企业的 ESG 评级体系,分析 CBAM 等机制影响,提前优化本地减排路径和合规策略。重视顶级律所合作和本地法务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本地法律团队,确保企业在 ESG 和绿色供应链方面的合规运营。同时,合同中引入有约束力的社区共建机制,纳入用工、分红等条款,提升社会认可度。
(五)推动政策与产业协同,建立行业平台
企业应积极参与行业协同平台建设,整合企业、律所、研究机构,共享经验与模板。总结实践经验,发布行业白皮书,开发新型出口信贷保险,便利利润汇回与跨境结算。同时,呼吁升级投资保护协定(BIT),加入再生能源条款、涵盖知识产权,保障中国企业境外利益。
四、结 语
中国风电企业出海之路充满机遇与挑战。在全球风电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产业协同能力,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复杂的法律环境、政策风险、环保要求以及工程争议等问题,都需要企业提前规划,构建完善的法律合规体系。通过创新合作模式、优化金融支持、强化本地化管理,以促进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走得更远、更稳,为中国风电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书写精彩篇章。
笔者作为新能源专业律师团队,曾针对风电、光伏、综合能源、储能等项目投融资并购、争议解决、政策解读、痛点难点、发展前景等发表了多篇专业文章,参与服务过超过百起投融资并购项目,代理多起疑难诉讼或仲裁案件,同时提供包括对项目开发、建设施工、投融资并购、绿电交易、碳资产开发、ESG与绿色金融等全流程全领域法律服务。期待能够为新能源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合规及法律服务,欢迎新能源企业与我们就上述问题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