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
聊城信发新能源高唐县53.75 万千瓦
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3号风场)
首台机组吊装完成
为后续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风赋能,书写“双碳”新答卷
项目位于聊城市高唐县
是山东省2025年首批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
规划设计安装86台6.25兆瓦风电机组
总装机容量达53.75万千瓦
其中,中建八局承建的3号风场
包含53台风力发电机组
项目建成后
每小时发电量能达到331.25兆瓦
可满足约40万户家庭用电
年减排二氧化碳65万吨
相当于植树360万棵
对于推动当地能源结构转型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攻坚克难,“平原风电”的破题之战
根据平原风力发电特点
项目采用混塔式风电机组
即由混凝土段和钢段组成
整体具有高度高、体积大
叶片长、轮毂重等特点
相比较纯钢塔风机组吊装难度更大
为减少土地沉降,保护周边耕地
项目创新采用“灌注桩基+大体积基础”施工方法
如同为风机穿上“减震跑鞋”
既能稳固支撑百吨设备
又能最大限度降低土地沉降风险
项目塔筒高度为160米
叶片与轮毂总重就达285吨
吊装难度大
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
在达标基础上,依次吊装塔筒、机舱、
轮毂及叶片,如同“精密搭积木”
针对塔筒创新采用“模块化预制+高空对接”方法
将塔筒分段预制、现场拼装
通过数字化预拼装将误差压缩至2毫米
为超高精度吊装提供了技术保障
百次推演,毫厘精度的“肌肉记忆”
为确保首吊万无一失
项目团队提前30天启动筹备
将现场被划分为“设备待命区”
“指挥控制区”“安全警戒区”
合理划分作业场区
并提前针对吊装的重难点
反复优化吊装平台设计并组织专家论证
围绕关键步骤进行反复推演
磨合主吊与辅吊的配合协同度
确保各项准备工作无缝衔接
风机叶片单片重达33.7吨,
长达108米,相当于30层楼高
需跨越农田、村镇公路运输
项目团队化身“交通指挥官”
提前测绘路线,协调错峰运输
为“风电巨人”开辟“专属通道”
穿针引线,百米高空的“精准对接”
鲁西平原风资源丰富
临近雨季,项目瞬时风力可达每秒29米
吊装难度、危险系数极高
吊装前,项目团队以分钟为单位
密切留意天气变化
实时监控风速情况,紧抓风速和降水窗口期
用时48小时高效完成风机吊装
吊装过程中遵循“精准操作、安全第一”原则
采用激光定位仪和全站仪
实时监测塔筒垂直度与方位
并安排专人实时监测风速风向
紧抓作业窗口期圆满完成首个风机吊装工作任务
有效将叶片与机舱对接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约为1元硬币厚度
将“动态施工”变为“精准艺术”
项目团队将继续紧盯后续风机吊装任务
以首吊为起点,全面冲刺并网发电节点
打造平原低风速区
“超高、密集、智能”风电建设新标杆
为筑牢山东绿色能源西进桥头堡
贡献八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