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看资讯 >企业动态 > 中车的风电之道 | 借势轨道交通 御风而起

中车的风电之道 | 借势轨道交通 御风而起

2019-07-02 来源:《风能》作者:夏云峰 浏览数:612

这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施行,此前一直处于小规模开发阶段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自此有了国家意志的背书。其中明确的全额收购、分类定价等原则,更是被业界视为奠定了产业发展之基。随后,《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等细则文件下发,产业政策拼图不断完整。

  2006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迎来“春天”。
  这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施行,此前一直处于小规模开发阶段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自此有了国家意志的背书。其中明确的全额收购、分类定价等原则,更是被业界视为奠定了产业发展之基。随后,《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等细则文件下发,产业政策拼图不断完整。
  全程见证行业发展的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委员李俊峰告诉《风能》杂志记者,上述法律法规出台的大背景是,2003年,国内出现了比较紧张的能源供应局面。在国际上,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 ;2004 年,首届可再生能源国际大会在德国波恩召开,释放出的强烈信号是,发展可再生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共识。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有意通过立法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成可再生能源法于2005年2月28日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次年生效。
  以此为起点,在政策的持续加持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电产业发展进入“黄金十年”。自2009年起,年新增装机达到千万千瓦级。201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保持至今。
  回首过往的十三年可以发现,政策“春风”催生出的不仅是一个将傲视全球的庞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日后成为业内中坚力量的企业中,很多也是从这一年扬帆起航。
  央企的担当与情怀
  据不完全统计,2005-2007 年,国内有数十家风电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少央企纷纷“试水”风电业务。
  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彭华文看来,这一举动既有经济因素考量,也是央企的身份使然,“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央企必须有担当,能够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使之落地。”
  基于这样的认识,这家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企业,在2006年8月成立风电事业部,正式进军风电整机装备领域。
  而在中车株洲所的发展史上,这样的关键抉择还有很多。成立于1959年的中车株洲所,无论是草创时期攻关电力机车技术,还是改制中自断“皇粮”,抑或后来研发高铁,都与国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高度契合。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自断“皇粮”。早在1984年,该所率先向上级主管单位提出“不要国家事业经费、扩大经营自主权”,将当时铁道部下拨的事业经费原封不动退还,转而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驱动,走向科技与产业化相结合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建所以来,正是凭借这种担当,经过几代从业者的努力,轨道交通装备被打造成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金名片”。
  “我们是典型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深知做这行的不易,但更清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彭华文表示,“我们希望将在轨道交通装备上的几十年积累,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为发展风电这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贡献一份力量。”
  这让中车株洲所开拓风电业务的决策增添了几分产业报国的情怀,它也成为此后该公司执着于风电装备制造的原动力。
  原生态的全产业链
  从轨道交通装备到风电整机,中间无疑存在着一个跨界的过程,但李俊峰却认为,这正是中车株洲所相较于其他多数风电整机商所具有的天然优势。
  “2004 年左右,我给不少企业做过有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报告,希望推动他们开展风电业务。当时我就对中车株洲所的人说,你们是最有条件研发风电机组的。”他回忆道。
  上述结论的现实依据在于,风电机组的传动结构与机车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后者的产业链可以平移至风电中。并且由于相关产品已经在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轨道交通领域得到长时间的大规模应用,部件质量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些同样也是该公司实施“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的同心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现实基础。
  所谓同心多元化战略,是指在发展好轨道交通装备的同时,围绕主业,将产业链价值外溢,开拓其他相关业务,实现多元化发展。它后来成为这家企业为外界最为熟知的标签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从中车株洲所管理层口中频繁听到了一个词——“跨界”,从侧面反映出上述战略得到广泛实施,风电整机业务就是在此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彭华文更愿意将通过这种方式构建起的风电产业链视作是“原生态的”,“以电机为例,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因为制造风电整机要用电机,才去研发它,而是原来我们在轨道交通业务中就有高可靠性、高性能、高质量要求的电机产品和电机技术,现在只是把它拿过来应用在风电机组的发电机研发和生产中,这是我们与其他风电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本质区别。”
  这使得中车株洲所成为目前为数不多的几家能够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的风电整机企业。
  圈内尽人皆知的事实是,全产业链策略曾经一度在风电行业内十分盛行,但后来几乎销声匿迹,因为它的代价过高。而中车株洲所的风电整机全产业链依托于其主业之上,很好地解决了全产业链投资过高的问题。
  采取全产业链发展策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交付进度、质量更加可控,还有利于开展联合的研发设计与产品质量的共同提升。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电产品事业部(下称“时代新材”)总经理侯彬彬透露,该公司与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通过联合立项等方式展开密切合作,并会围绕新产品研发进行频繁沟通。
  时代新材成立于1984年,为中车株洲所一级子公司,主要从事减振降噪、轻量化等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工程化应用。目前,中车株洲所风电整机叶片主要由其供应。
  据侯彬彬介绍,时代新材早在2003年即开始为国内部分风电企业提供发电机弹性支撑,2007 年进入风电叶片领域。截至2018年,累计发货超过8700套,目前的风电叶片年产能达到 2000 套。
  据权威机构统计,在国内风电叶片市场中,时代新材排名第二,全球排名前五。风电叶片已经成为时代新材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年销售额达25亿元。
  当然,开拓风电业务的价值并不仅限于经济效益,“我们就是通过风电,把复合材料产品慢慢做起来的。”侯彬彬指出。
  早已涉足风电业务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时代新材涉足风电行业要早于中车株洲所介入风电整机装备领域。实际上,不光是时代新材,中车株洲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均很早就与风电领域产生交集。
  作为推动中国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核芯”力量,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制的牵引传动系统广泛应用于机车、高铁和地铁领域,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掌握先进成熟的变流及传动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秉承核心技术同心多元化之路,中车株洲所成功将变流及传动控制技术拓展至新能源、工业变流、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
  中车株洲所工业传动技术中心主任胡家喜告诉本刊记者,该公司2004年即开始研制风电变流器,是国内最早从事这一研究的公司之一。源自轨道交通先进成熟的技术平台,经过多年技术沉淀和发展,中车株洲所已形成覆盖低压和中压风电变流器的全系列产品。低压 690V 变流器功率从 1.5MW 覆盖至4MW,具有良好的电网适应能力以及故障穿越能力,大批量应用于全国13个省份60多个风电场。中压变流器采用最先进的三电平IGCT变流技术,能够适应海上严酷环境,满足 5~12MW 机型的需求,其中首台7MW海上风电变流器已并网运行。
  谈及风电变流产业的发展,胡家喜很有信心:“绿色能源是全球能源发展的主流趋势,而风电是绿色能源发展的主力军。中车株洲所将发挥公司在核心器件自主以及全产业链配套等综合优势,融合智能化、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助力风电机组提升发电效率,为业主带来更高的收益和更好的体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时代电气此前在测试方面投入了将近2000万元,专门成立风电变流器实验室。针对近两年的市场状况,这家企业计划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加快制造体系建设。
  同属于中国中车的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下称“株洲电机”)则是在2003年进入风电行业,最初主要为外部整机企业提供风电机组中的发电机。
  据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李进泽介绍,该公司主营业务为机车、动车、城轨、地铁牵引电机和牵引变压器,以及风力发电机、高效电机、特种变压器。在风电方面,株洲电机已成功开发并批量生产了 750kW~4.8MW 异步风力发电机、1.65~5MW双馈风力发电机、1.5~6MW 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2~7MW 中速永磁风力发电机等产品。
  李进泽表示,中车株洲电机在国内风力发电机市场中稳居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其风力发电机产品成功批量配套全球风电行业领先的多个欧盟整机企业 ;风力发电机是该公司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值占全部销售额的一半。
阅读上文 >> 中车的风电之道 | 聚焦技术与服务 质量为本
阅读下文 >> 中车的风电之道 | 能源战略调整 引领绿色装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news/show.php?itemid=55360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