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低碳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要在节能提效、减煤、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油增气、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发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一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不合理需求、技术进步、能效标准管理等手段,实现能源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具体来说,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应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能效低、能源强度高的状况,应有明显的改观;做好“去产能、去库存”,防止产生新的产能过剩。
二是大幅度减煤。“十三五”时期,不再增加煤炭消费量,其中,“散煤替代”是一个重要工作,要用气、电、余热、可再生能源等实现大量散烧煤的替代。
三是大力度、高质量发展非化石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降低成本。
四是稳油增气。要提高燃油标准,发展新能源车。同时,加强石油的替代,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天然气(含非常规)是相对低碳的化石能源,要努力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20年要提高到10%以上。
五是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电力系统向可再生能源的适应性变革,是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要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同时要把横向的多能互补和纵向的源、网、储等结合起来,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
六是在新型城镇化中坚持低碳设计,推进农村能源形态的进步。“十三五”时期影响能源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城镇化,城镇化特别是基于燃煤的传统城镇化可能会加重环境负荷。因此,我国的城镇化需要精心设计,比如提供方便的公共交通,采用节能、环境友好的建筑,减少职住分离,注重梯级用能等。此外,还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满足用能的增量。要因地制宜,依靠可再生能源以及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与大数据智能化管理一起,推进农村能源形态的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