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新在中国如此稀缺?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回答是:人、财、物。无非是人才匮乏,尤其是顶尖人才缺乏;资金不足,尤其是研发投入不足;实验条件不足,缺乏国际顶尖的实验室和设备。30多年之后的中国,资金投入不是问题,建立设备顶尖的实验室不是问题,吸收国际精英人才也不是问题,甚至还有各种国家创新计划。但创新,甚至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都仍然活力不足。这就令我们反思,中国的创新体系到底因何而失灵?
由是观之,产能过剩折射出创新不足,在中国则尤其如此。在价值观、制度和理念不变的枷锁下,寻求国家创新体系可能是徒劳无益的。创新并不仅仅是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灵感,而在于有无需要和培育这些创新灵感的土壤。11届3中全会的历史功绩在于其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这种解放的导火索源自当时中国围绕实践是否是检验真理的大讨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师大和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外汇》副主编,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