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要求必须是2兆瓦以上的海上风机,但国内的企业大多才刚刚开始着手1.5兆瓦的风机设计。当然,还有工期的要求:当时是2007年,世博会在2010年,三年时间内必须要做出来。
据陶刚称,在进入产业的初期,华锐就认为风机大型化是全球风电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做1.5兆瓦的时候,已经开始着手开发3兆瓦和5兆瓦的风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国家给了我们生产国产兆瓦级风机的机会,同样我们也应该给中国的兆瓦级零部件商机会。”陶刚说,基于此,他们当时基本采用了国内生产的零部件,而非国外较领先的技术。
“如果不给大家机会,中国就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品牌、产业链及核心技术。本来就有差距,如果不给自己人机会,差距会越来越大。”
所有的创新都要“交学费”,这次是国家买单,而华锐和它的零部件供应商成为了学费的受益者。这也成为华锐后来遭受诸多诟病的原因之一。
“刚开始预计的投资没有那么大,但后来在建设过程中,因为经验不足,问题很多,又不能停,只能不断增加投资。”祁和生说。
上海市发改委主任周亚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称,东海大桥风电项目自去年8月来至今一年的运行,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根据负责东海大桥风电场开发和运营的项目公司上海绿能公司提供的数据:今年1月至7月,风电场发电1.27亿千瓦时。而根据原来的设计能力,每年发电应达2.6亿千瓦时。从上半年度的运行看,已经比较接近设计能力。目前的风电设施可利用率达95%左右,但因为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年度,还有待继续观察。他们预计,进入台风季节和冬季之后,可利用率要低一些。
同时,上海方面坦言,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海上风场,从经济性角度看,价格过高。
目前,东海大桥项目的上网电价达到了0.978元每度,远高于陆上风电价格。随着产能的扩大和技术的成熟,风电价格会逐渐降低。
根据周亚透露,“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新建两个海上风电场,分别为东海大桥风电场二期和临港风电场,这两个项目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于近期开展招标工作。“二期工程的建设,将会摊薄整个东海大桥项目的成本,包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以及维护成本。”
未来挑战
成本有争议,质量也有。
在近日的一个海上风电论坛上,中国最大的风电运营商——龙源电力(行情,资讯,评论)集团的总经理谢长军公开批评说,华锐的风机存在不足。他直言,“若是海上的一些机型别人也有,就不买他们的了”。
中国首批海上风电招标项目共有四个,建设地点都在江苏,总规模为100万千瓦。据谢长军介绍,在龙源电力运营的江苏如东潮间带风电项目中,华锐风电投入了2台3兆瓦海上风机。运行一年多,其中一台换了电机,可用率算下来也就80%多。“当然如果剔除电机因素,他们也能够达到95%左右。”
在论坛现场,陶刚礼貌回应谢长军说,“客户是我们的上帝,他们的意见将是我们的鼓励与鞭策。”
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称,对海上风电机来而言,达到90%以上的利用率已经不错。“当然,问题肯定要非常认真地去面对。”
在谢长军看来,海上风机利用率必须在95%以上,且保证20年使用周期中不换大部件。因为海上风机的维护成本相当昂贵,时间相当漫长。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风机设备完好率不足,相比美国的年平均2500利用小时数,中国刚过 2000小时。
海上风电开发的难度远大于陆上风电,对于华锐以及它的对手们或合作伙伴们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无论是风机技术本身,还是施工、运输、安装的技术难度都远高于陆上风电。
国家能源局的最新消息称,今年下半年将启动第二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招标准备工作,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招标,总建设规模将在150万~200万千瓦之间。
像明阳这样的企业也用了两三年时间积蓄实力,蓄势待发;而像华锐那样在第一次招标中“遥遥领先”的,也试图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龙头地位。
在陆上风电的高速增长结束之后,他们都将“战场”转移到了海上风电上来。但在风电“拓荒时代”结束后,陆上风电的“奇迹”将会如何在海上重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