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新型煤化工
围绕陇东煤炭清洁转化基地、河西煤炭分质利用基地建设,以煤气化技术和煤炭低温干馏技术为龙头,以清洁煤化工技术为支撑,以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高附加值深度转化为目的,以新型煤化工和煤炭分质利用项目为载体,推动煤炭深度转化,提高煤炭利用附加值。
陇东地区以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油煤共炼等新型煤化工技术为支撑,实施华泓汇金平凉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建成华煤20万吨甲醇制聚丙烯项目建设。通过建设一批以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带动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依托庆阳石油炼化优势,利用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两条原料路线,建设大型油煤共炼项目,推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产业间的相互耦合和协同发展,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高附加值、洁净利用。河西地区以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为核心,建设大型煤炭分质利用项目,加大副产品的高效综合利用,采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相关新型煤化工技术的耦合,实现资源的深度加工和高附加值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专栏7 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路线
1.煤制烯烃产业链:以华煤集团、平凉华泓汇金等企业为重点,利用先进的煤制甲醇和甲醇制烯烃技术,发展煤制乙烯、煤制丙烯、煤制乙二醇产品,开发甲醛系列、醋酸系列、二甲醚系列等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2.煤制天然气产业链:以华能集团为依托,以新型适用甲烷化技术、油煤共炼技术为核心,在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同时,利用煤油共炼技术,推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耦合发展,形成天然气、柴油、石脑油等系列清洁燃料产品产业链。
3.煤炭分质利用产业链:通过酒钢集团公司与新疆广汇的合作,以煤炭分质利用为核心,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为增效手段,采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煤干馏、焦油加氢、甲烷化、煤气化、F-T合成等各种新型煤化工技术的耦合,促进产业内的纵向延伸以及与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横向融合,实现各种资源的深度、合理、高效利用。
八、公共安全
结合我省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围绕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领域,积极推动公共安全资源整合,支持公共安全集成系统和装备产品的研制,加快公共安全技术成果转化,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共安全产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安全技术、装备、检测和保障等公共安全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
(一)食品药品安全。以农产品和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检测为重点,加快相关检验检测中心、安全信息平台和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重点研发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危害识别分析、安全风险控制、非法添加物筛查、溯源与预警技术,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食品安全溯源、评估及预警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形成覆盖全省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
(二)环境安全。结合环保产业发展,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应用矿山、油气田、尾矿库、危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安全监测监控管理系统。积极研发重污染天气、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放射性污染等监测预警技术和装备,重点开发环境污染现场执法与调查取证分析等高效、科学、便携、直读式设备,推广蓝藻污染应急处理材料及工程装备等。
(三)生产安全。围绕矿山开发、危险化学品生产、有色冶金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安全生产研发支撑平台,开展科技攻关和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示范推广,在高危行业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试点示范,减少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加大职业病危害的监测和防治,加强劳动安全防护,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
(四)防灾减灾。针对我省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气象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基础研究,基于大数据,开发应用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监测预警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灾情与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受损生态系统快速修复技术、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与决策指挥关键技术,形成防灾减灾技术储备、装备生产、物资保障、预警预测、应急反应等方面的产业体系,增强应对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应急救援。适应新形势下应急救援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应用突发事件现场信息快速获取、应急通信、应急指挥、应急电源、应急后勤保障等技术和产品,发展危险化学品和矿山事故应急防护、疫情疫病检疫处理、医疗应急救治、道路应急抢通、消防、工程抢险、核事故处置等产品,逐步形成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的应急救援产业体系。
九、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电商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技术、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养老养生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与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一)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加快实施“互联网+”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以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为重点,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发挥兰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体系,扩大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积极搭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有色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行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以兰州惠商为龙头,加快本地化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培育集交易、支付、配送于一体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优化现代物流布局,围绕国际空港、陆港、海关特殊监管区、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兰白都市圈为中心,天水、平庆、金武、酒嘉地区为枢纽,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区域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物流格局,建设具有国际集聚辐射能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推进特色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危化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应急物流、绿色物流等重大工程。推广智能化物流仓储装备应用,健全农村和社区末端物流服务网络。
(二)研发设计与科技服务业。突出研发设计服务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建立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壮大专业研发设计服务队伍。重点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咨询和技术创新等科技服务,加快兰州科技大市场、科聚网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面向市场的研发服务能力,支撑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加快建设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和平台,打造一批专业研发设计企业和品牌。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培育和壮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关联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企业。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网络化、集成化、个性化科技咨询和知识产权服务。进一步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科投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机构的服务能力,发展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强化科技服务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金融与保险服务业。加快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创新,开发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商标权、专利权、股权质押贷款以及产业链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发展众筹、互联网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推动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产品、技术、服务创新,支持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发展网络银行、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网络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模式,提升现代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兴陇宝”投融资平台和兰州银行“e融e贷”服务能力,推动甘肃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推广金畅互联网金融体验中心,完善我省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三维易付”支付平台的推广应用,鼓励省内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地结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