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看资讯 >企业动态 > 探寻国电联合动力宜兴公司跨越式发展密码?

探寻国电联合动力宜兴公司跨越式发展密码?

2011-07-12 来源:无锡日报 浏览数:896

  宜兴经济开发区最近举行了一场简朴的仪式,庆祝国电联合动力技术(宜兴)有限公司2兆瓦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
  尽管公司成立刚刚一年多、尽管这台蓝色的机器代表着一项重大创新———它是江苏首台自主研发的2兆瓦双馈风力发电机,但是,国电联合动力宜兴公司总经理骆文忠却低调地表示,这只是一个“过渡产品”,“用以填补1.5兆瓦到3兆瓦之间的市场空白”。
  “3兆瓦的发电机组我们也已经研制成功了。我们的目标是6兆瓦,甚至是8兆瓦、10兆瓦,站在世界风电产业的第一方阵,大力创新发展风电发电机技术,掌握风电产业的核心力量。”骆文忠说,美国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8到10兆瓦的风力发电机,在风电产业顶尖研究上,国电联合动力将力争做到和世界同步。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国电联合动力宜兴公司就在一个群雄并起的竞争格局里取得了跨越式的创新,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自主研发,展现“国电速度”
  和国内一些大型风电企业走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的路线不一样,国电联合动力宜兴公司从一开始就立志走一条自主研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之路。
  背靠国电集团这棵央企大树,国电联合动力自然有一种创新的底气。但在宜兴经济开发区这片土地上,它展现出的爆发力仍然让人为之咋舌:从2009年12月破土动工,到2010年12月第一台1.5兆瓦风力发电机下线,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建设,当年试产”;这次自主完成的2兆瓦双馈风力发电机样机的研制,更是仅用了5个月时间。 
  国电联合动力宜兴公司总工程师余冰说,公司的研发团队一改业界一味追求发电效率的设计思路,在创新中特别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成本的综合考量,“同样是2兆瓦的发电机,我们的质量更好,故障率更低。”
  在2兆瓦风力发电机的研制过程中,宜兴研发团队在北京总部泡了整整一周,把全国几百个风场的风机资料都调了出来,针对容易产生的问题及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在海量的数据库里不断比对、推演,寻求自己的完善之道。
  “现在我们的发电机组,在风速达到3米/秒的时候就能运行。”骆文忠指着窗外在风中微微摇晃的树枝说,像这样的情况风速在10米/秒左右。3米/秒,人只不过感到微微有风。低风速下就能发电,这是国电联合动力宜兴公司针对国内风资源具体情况在设计中实现的一大创新。
  这样的发电机组,国电联合动力宜兴公司今年将生产100台左右。
  刷新理念,创新源自人才宜兴公司在国电联合动力下属7个子公司中,是唯一一个集研发与生产于一体的“小巨人”。
  “风电的核心部件,一个是控制,一个就是电机。”骆文忠说,国电联合动力宜兴公司是一个科技密集型企业,要实现技术上的创新,一定要依靠人才。目前,企业已拥有一支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把握行业技术先机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其中高级工程师10名,硕士及以上学历6名,其中包括来自南汽、东电、湘电、南车、兰电、南洋电机厂等多家国内知名风电电机制造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才。
  总工程师余冰就是骆文忠亲自“挖”来的高级人才。余冰说,原先的岗位,让他感到有很多陈旧的观念束缚,自己的能力很难得到发挥,而在宜兴,科研人员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让人有一种“重新开创事业”的感觉。“真不是冲着待遇来的,”余冰笑着说。
  尽管这么说,但国电联合动力宜兴公司的薪酬体系,按照骆文忠的说法,的确是向科技一线倾斜的。他们把工程上的“项目制”引入科研领域,一个人可以自由组合团队申请项目,从前期研发的调研开始,到新产品试制形成小批量,通过评审之后公司实施奖励。
  “比如我们已经研制成功的3兆瓦机组,就是由5名技术人员组合的团队研发的。”骆文忠说,这样的体系,有利于打破“大锅饭”思维,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湘电风能海上"拓风”:以质取胜
阅读下文 >> 中科风电首台“通辽制造”风电整机在哈伦呼都嘎风场吊装成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news/show.php?itemid=9995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