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风速时代有机遇,更有挑战
低风速风电开发也面临诸多挑战,经过十多年的商业化发展,我国的风电技术已相对成熟。与此同时,近年来风力发电领域并没有类似变速变桨技术的根本性创新突破,使得风电利用效率没有得到大的提升。因此,无论从技术、经济,还是环保效益来看,低风速风场开发都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低风速资源的特点
目前,可开发低风速资源的风速门槛已经从年平均风速6m/s下降到了年均风速5m/s左右,但对于低风速风电的特性,至今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规范。
事实上,我国低风速资源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以复杂地形为主,风况复杂,包括高湍流、风向变化不规律以及负切变等;
特点二:地域差异大,有沿海岛屿、山地、丘陵、高原等;
特点三:环境条件差异大,包括台风、冰冻、噪声、雷暴、超低温、超高温等;

“粗暴”的手段辅以“精益化”的设计
低风速项目开发的真正出路
提高低风速资源的收益,仅依靠“粗暴”的“高塔”和“大风轮”技术,与降成本的初衷相悖。要做到真正有效的资源开发,进一步提升低风速风电场的效益,需要更精细的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挖掘与优化整合。同时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多期项目开发和工程建设等因素,实现低风速风电场效益最大化。
01 机位定制化设计
由于低风速资源的复杂性,常常具体到某一个项目,每台机位的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包括机位平均风速、湍流强度、风切变、入流角等,机位的风况、环境条件已超出现有的设计标准。基于该差异化,运达风电已经逐步采用“风电场各机位的定制化设计”以取代现有的“风电场定制化设计”。
为实现机位的定制化,必须用多样化的产品配置来实现最优的匹配,需要在机组功率、风轮直径、塔架高度等多个维度上考虑更多的配置选择。由于很多机位点湍流过高、风切边过大等因素,常规的低风速机型已无法满足机组设计的安全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整机平台以满足低风速风电场的定制化需求。同时,面对诸多的环境不确定性,项目成本也更加难以估计。对于特殊机位,即使增加设计成本,也一定要保证复杂机位的安全性。针对低风速机组的环境差异,需要定制个性化的控制策略,以提升机组的环境适应性。
保证每个机位的机组运行稳定性,是定制化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保证低风速风场投资收益的根本。

02 从整机设计到工程建设的持续更新
除多平台产品设计外,要实现低风速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还需要开展整机设计到工程建设的持续创新,同时考虑各类新型运输、吊装方案以适应各类环境条件的挑战。在保证机组全生命周期内安全的同时,以最优的方案实现工程成本的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