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发展面临三大障碍
《生态展望》指出,“互联网+”将冲击传统电力公司的投资回报水平,改变电力的发、输、配、调、售、用各个环节的商业和运营模式。
埃森哲对不同类型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分别提出了建议:传统能源电力企业挖掘已有资产潜能,转型为集成式能源服务供应商;新兴能源企业轻装前进,大胆开拓新兴能源技术和能源管理市场;使能企业提供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持能源互联网价值创造;生态跨界企业属于技术驱动混业经营, 借机跨入能源市场,寻求非常规增长机会。
《生态展望》对“十三五”能源互联网的市场体量做了预测,到2020年,能源互联网的总市场规模将超过940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7%。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当前还面临三大障碍。
首先,中国政府在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中,主要力量集中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尚未真正进入消除行业壁垒、促进市场化竞争的新阶段;中国电力交易市场建设仍处于探索期。
第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人均享有的通信基础设施仍处在低端。“考虑到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在地域上的二元逆向分布,大多数能源产地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能源相关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高速无线宽带和智能设备联通性)意义重大。”丁民丞分析。
此外,中国能源投融资渠道仍然有限, 以银行为主,辅以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渠道。以可再生能源为例,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超过全部融资额的50%,但是来自股市、债市、风投和私募等渠道的融资份额却有所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