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一直致力于精简机构和消减审批环节,王骏等人的落马再次说明审批环节腐败的严重性。
为此李克强总理曾公开表示,“国务院办公会交办的事竟然卡在一个处长手里”。
路条变成寻租
公开信息显示,许、王、郝曾同在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后在发改委能源局共事多年,主管电力工作。当时,许是基础产业司综合处处长,后任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王、郝则分任电力处处长和副处长,许是王、郝的直管领导。
2000年5月5日,当时身为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电力处处长的王骏在《经济学消息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令人沮丧的电力改革》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重视,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启动电力体制改革。
2002年4月,经过漫长的争论、修改和再争论,中国终于宣布《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并启动电改。王骏即是该文件的主要起草人,也因此成为电力改革行业的专家型官员。
2008年,王骏转任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仍然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他曾在2010年10月在《中国能源报》发表《什么是水火同价》,批评了由国家政府部门审批电力项目和价格的做法不仅没有效率,还阻碍了电价市场化机制的形成。
在私底下,这位官员近年来亦对各级政府部门官员以审批为主要工作,处处揽权争权的做法深恶痛绝,认为这种官僚作风已成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
然而,对审批深恶痛绝的王骏却倒在审批寻租上。根据要求,所有5万千瓦以上的重大电力项目在上马前都要向该部门上报可行性报告,经过审批同意后才能开工。
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效益。“审批时间没有规定,不同的领导习惯不一样,有的项目一两个月就可以签批,有的项目几年也签批不了。”国家发改委一退休官员向本报记者介绍。
项目审批还有另外途径就是国务院交办或者部委领导交办,绝大多数企业和项目只能通过正常的上报程序。“为了项目更快上马获得收益,企业就想方设法送钱。”上述退休官员表示。
为此,国家能源局开创了“路条”。简化审批前,一个项目开工需要可行性报告、开工报告以及开工许可等手续,简化审批后企业只需要开工许可。
在实际实施中,国家能源局通过授予地方政府或者企业在开工许可前做一些“前期工作”,“前期工作”则被称之“路条”,之后国家能源局职能部门再予以“核准”即可以开工了。
出事前,王骏已到点退休,他在电话中告知朋友此事时,语气轻松,但对电力体制改革的现状仍感遗憾。